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对策分析/李春蕾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00:27:33  浏览:823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在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对于准确定罪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人出庭作证对于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保证诉讼顺利进行不可或缺。当今世界刑事诉讼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均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我国原刑事诉讼法并未对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以及拒不出庭作证的后果作出明确规定。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1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然而决定并未解决鉴定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后果承担的问题,立法的缺陷导致我国长期以来鉴定人出庭比率较低。新《刑事诉讼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原有法律、法规的合理之处,规定了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立法的进步无疑将大大改善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现状,有助于直接言词证据原则的落实。但是对于鉴定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后果的规定,虽然保证了诉讼的公正,但并未对鉴定人采取任何强制规定,鉴定人并未因此而承担任何不利后果,引发的败诉后果却由公诉机关和当事人来承担。这显然无助于诉讼的顺利进行,也使立法的本意大打折扣。立法的缺陷只能留待以后去完善,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鉴定人不出庭作证引发的不力后果给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的鉴定人专业知识不过关,在鉴定时并未忠诚、勤勉履职,鉴定意见无法做到科学、全面、客观、准确,因此不愿意出庭接受讯问。二是有的鉴定人对于出庭作证心怀疑虑,害怕遭到当事人的报复,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拒绝出庭作证。三是鉴定人出庭作证,不仅造成时间上的耽搁,而且立法并未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鉴定人出于对经济损失的担心而不愿出庭作证。

  如何解决好鉴定人经法院依法通知后仍不出庭作证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以保证鉴定人出庭作证:

  一、在委托协议中设计鉴定人出庭作证条款

  因为立法并未规定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不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现象的存在。在法治社会,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司法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应当支付相应的费用,而鉴定机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保证鉴定人经依法通知后按时出庭作证。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应当会同侦查机关制定相应制度,与鉴定机关签署委托司法鉴定书时应当规定:鉴定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义务对出具的鉴定意见进行质证,鉴定人违反该义务的,鉴定机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二、加强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在确保鉴定意见合法、公正的基础上提高鉴定人出庭作证率

  公诉部门在对案件审查时,应当转变执法理念,摈弃盲目依赖、甚至迷信鉴定意见,视鉴定意见为最终判断的错误思想。要敢于承担对鉴定意见的“守门员”义务,加强对司法鉴定意见的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对鉴定主体不合格、鉴定程序存在瑕疵、鉴定文书不合格等程序违法的鉴定意见依法进行补救或者排除;对与案件事实无关联、鉴定的检材、样本不符合要求、鉴定事项不当、违反科学原理等实体错误的鉴定意见依法予以排除。通过保证鉴定意见程序公正、实体正确,避免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证据开示机制,提前排除不当的鉴定意见

  在审查起诉期间,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公诉机关将鉴定意见向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出示,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发表意见,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公诉部门应当进一步对鉴定意见进行复核,对确有问题的要视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实体错误的要委托其他鉴定机构重新鉴定;程序严重违法、可能影响实体公正的要坚决予以排除,委托其他鉴定机构重新鉴定;程序瑕疵的要及时补救,满足程序正义的要求。通过证据开示机制,将不当的鉴定意见排除在审判程序之外,争取庭审的主动权,同时有助于提高鉴定人出庭作证率。

  四、积极与鉴定机构进行沟通,达成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共识

  在审查过程中,公诉部门主动与鉴定机构沟通,可以起到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沟通、释法说理,使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打消思想上的种种顾虑,能够配合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提供出庭作证率。二是通过沟通了解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鉴定活动,对其鉴定程序是否合法,鉴定意见是否科学做到心中有数,对有问题的鉴定意见提前进行排除和弥补,从而达到提高鉴定人出庭作证率的目的。

  五、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保障制度

  新《刑事诉讼法》对特定案件中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保护问题作了规定,检察机关应当会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采取有效措施将法律落实到位,保证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鉴定机构是盈利性的中介机构,经济因素是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之一,在经济上予以适当补偿同样有助于鉴定人出庭作证率的提高,在此可以借鉴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制度的规定,对鉴定人出庭作证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给予补助。

  鉴定人出庭作证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准确定罪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人依法出庭作证有利于诉讼的顺利进行。保证诉讼人在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后出庭作证,不仅要在立法和制度层面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司法机关也要在诉讼过程中通过细致严谨的工作,提高鉴定意见的准确程度,打消鉴定人的种种顾虑,保证鉴定人能够出庭作证。

  作者单位: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检察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徽铜陵市人民政府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暂行办法的通知
铜政〔2006〕11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现将《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九日


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现结合铜陵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条 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从企业、园区、产业和社会多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以循环型工业建设为龙头,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积极推进各产业全面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示范带动、分步实施、循序推进的步骤,在生产领域全面推进,在生活领域重点突破。
第四条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战略资源、优质资源领域;高能耗、高物耗领域;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领域;对公共生活、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第五条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综合评价体系、规划发展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力争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率有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和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及绿色社区,探索资源型城市综合转型的模式。
第六条 本市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服务、消费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七条 企业是循环经济建设的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发展循环经济。
第八条 鼓励企业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对节约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并逐步实施。
第九条 在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子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企业试点工作。试点企业应当完成试点任务。
第十条 在资源开采环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开采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加强对各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零排放”。
第十一条 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大力开展能源的梯级利用,鼓励企业对生产过程的余热、余压进行综合利用,支持符合规划的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第十二条 围绕磷石膏、硫酸烧渣、粉煤灰三大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深度加工应用,鼓励企业发展新型建材、贵重金属提取、染料化工、资源化深度加工等,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十三条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应当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第十四条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等多种方式,研究发展循环经济技术。
第十五条 围绕铜矿、硫铁矿和石灰石矿三大资源,依据物质代谢规律、能量梯级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原则,建设产业生态循环链。
第十六条 提高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加工度,建设以铜深加工、电子材料、精细化工等高加工度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十七条 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扶持以新型环保设备、工业专用装备,交通、电子设备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以合金粉体材料和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制造业;以精细化工和特色中药材等资源为依托的医药产业。
第十八条 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将农业分为“山丘生态保护区”和“洲圩绿色农业区”。“山丘生态保护区”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并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生姜、丹皮和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洲圩绿色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棉,无公害蔬菜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等优势产业。
第十九条 在农业生产上,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的内部循环和种-养-加的区间循环。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外物质循环利用。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集约农业、品牌农业,实施畜产家禽的规范化、规模化养殖,推行种植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第二十条 以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和特色旅游业为重点,大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开展绿色饭店试点,推进绿色消费。
第二十一条 依据规划,建设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二十二条 加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建设。近期重点,以共生企业为主体,以冶金化工、纺织印染、铜延伸加工产业为主导,建设铜陵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以链接产业循环链,发展静脉产业集聚为重点,化工、建材产业为主体,建设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
第二十三条 建设铜陵市循环型生态农业试验园,以此带动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十四条 入园项目必须符合园区建设规划。示范园区内企业应当开展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第二十五条 示范园区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示范园区内企业应当按照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原则,开展企业间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
第二十六条 其他各类开发区应当用循环经济理念制定或完善规划,开展生态园区建设。
第二十七条 在全社会各领域大力开展节约资源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近期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二十八条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设完善城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发展铜拆解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实现社会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
第二十九条 统筹安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提高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的产业化进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和资源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近期重点建设利用水泥烧成系统处理生活垃圾等公益示范项目。
第三十条 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容积率。
第三十一条 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
鼓励使用太阳能、生物质等再生能源,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
政府机构实行绿色采购。
第三十二条 建设城市绿色配套体系。
重点加快城市天然气工程建设,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逐步淘汰燃煤设施,改善大气环境。
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节能型的城市照明体系建设,开展中水回用规划和试点。
以节能住宅、垃圾分装、生活中水回用等为重点,建设绿色社区。
第三章 责任和义务
第三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各有关部门都应根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作用。为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府将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认真做好下列工作:
(一)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循环经济建设规划;
(二)制定示范标准、确定示范项目,推动试点企业、示范园区、生态乡镇和生态社区建设;
(三)制定政策,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
(五)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六)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公众参与;
(七)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进展情况,同时向市政协通报;
(八)定期向社会发布建设状况公报;
(九)组织、协调、促进区域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市循环经济办公室根据市政府总体部署,承担上述工作中的日常服务、协调和落实工作,负责处理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第三十四条 各级政府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循环经济建设工作。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等各项规划。
第三十五条 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和进行技术改造项目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在经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共伴生资源、废物、余热等自行回收利用或者转让给有条件的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对生产和服务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市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为黄色以下等级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降解的产品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
第三十九条 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建设循环经济的活动。
第四十条 市民应当遵循循环经济原则,通过延长产品使用时间、使用再生产品,节约水电能源、协助垃圾分类回收等,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政府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应当带头开展节约活动。
第四章 鼓励和制约
第四十一条 对开展和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由市政府授予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项目和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的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各类资金资助计划,优先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荐;新建项目优先提供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资源。
第四十二条  设立市循环经济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市政府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另行制定。
市各类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应当安排适当比例,用于促进循环经济建设。
排污费和科技三项经费优先支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新上项目,示范期内新增税收形成地方财力的,按一定比例由同级财政重点支持企业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研发经费补助、企业资本金补助以及对外宣传等。
第四十三条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循环经济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
对于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服务、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项目,通过财政返还等形式给予支持。
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产品,税务部门按照相关税收政策给予企业减免增值税或所得税。
企业生产环保设备,税务主管机关按现行的有关政策给予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采购经认定的环保设备(产品)的企业,其环保设备(产品)投资额按国家相关政策抵免企业所得税。
第四十四条  行政管理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改变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
(二)批准不符合规定的项目或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园区的;
(三)违反规定批准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
(四)不按规定采购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的;
(五)违反规定发放循环经济引导资金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一)不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
(二)可利用而不利用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又不提供给他人利用的;
(三)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工业固体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
(四)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的;
(五)擅自转移固体废物出市、县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
(六)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的通知(废止)

财政部


关于印发《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的通知

财公字〔1998〕2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进一步深化支出改革,贯彻落实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8号令)、《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9号令)和财政部印发的《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财公字(〔1998〕234号)的有关要求以及当前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重新修订了《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

附件: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
为了进一步深化支出改革,贯彻落实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8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9号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部财公字〔1998〕234号印发的《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的规定要求以及当前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制订本办法。
一、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共20项,分为政策性指标、结构性指标、收入指标、定额指标和辅助指标五大类。各类考核指标的内容、计算公式、适用科目见附表。
二、考核依据
(一)以各地报送的年度文教行政经费财务决算报表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地理条件等原因造成的不可比因素,对考核指标予以适当调整,分别进行计算、分析、对比;
(二)以各地报送的年度文教行政经费财务决算分析说明、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分析报告及各地年度工作总结为依据,结合不同时期文教行政财务工作的重点,对各地加强文教行政财务管理成效、效益考核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
三、考核办法及要求
采用百分制量化记分方法,对各项考核内容和指标确定分值。要求各地将效益考核工作全面铺开,层层落实,有效实施。
四、报送要求
(一)各地于每年5月底之前报送上一年度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和考核分析报告。
(二)考核分析报告内容包括:
1、根据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2、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相应提出采取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3、各地文教行政财务工作的改革思路、工作重点、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五、考核评比
为鼓励和促进效益考核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们将对各地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情况在考核基础上进行评比,并每年对财务管理和经费综合使用效益较好的地区给予通报表扬。
六、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试行)》(财政部财文字〔1995〕531号)同时废止。
附: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项目表

附: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项目表
--------------------------------------------------------------------------------------------------
| 项 目 名 称 | 计 算 公 式 |
|------------------------------------|--------------------------------------------------------|
| |1、经费增长速度比同期财政 |经费增长速度--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
|一.| 收入增长速度增(减)百 | |
| | 分点 | |
| |------------------------------|--------------------------------------------------------|
|政 |2、经费增长速度比同期财政 |经费增长速度--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
| | 支出增长速度增(减)百 | |
| | 分点 | |
| |------------------------------|--------------------------------------------------------|
|策 |3、经费增长速度(%) | 本年财政预算拨款数 |
| | |(------------------ --1)*100% |
| | | 上年财政预算拨款数 |
| |------------------------------|--------------------------------------------------------|
|性 |4、生均支出增长速度(%) | 本年生均支出 |
| | |(------------ --1)*100% |
| | | 上年生均支出 |
| |------------------------------|--------------------------------------------------------|
|指 |5、生均公用支出增长速度(%)| 本年生均公用支出 |
| | |(---------------- --1)*100% |
| | | 上年生均公用支出 |
| |------------------------------|--------------------------------------------------------|
|标 |6、按总人口平均财政投入计 |计划生育事业费财政补助数 |
| | 划生育事业费(元/人) |------------------------ |
| | | 本地区总人口数 |
|----|------------------------------|--------------------------------------------------------|
| |7、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 |财政补助(预算拨款)数 |
| | 重(%) |----------------------*100% |
|二.| | 同期财政支出数 |
| |------------------------------|--------------------------------------------------------|
| |8、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 | 人员支出数 |
|结 | 重(%) |--------------*100% |
| | |事业支出合计数 |
| |------------------------------|--------------------------------------------------------|
|构 |9、人员支出占经费支出的比 |人员支出数 |
| | 重(%) |----------*100% |
| | |经费支出数 |
|性 |------------------------------|--------------------------------------------------------|
| |10、中小学经费支出占教育 |中学经费+小学经费 |
| | 事业费支出的比重(%) |------------------*100% |
|指 | | 教育事业费 |
| |------------------------------|--------------------------------------------------------|
| |11、公检法司部门办案费占 |公检法司部门办案费 |
|标 | 公检法司支出的比重(%)|------------------*100% |
| | | 公检法司支出 |
|----|------------------------------|--------------------------------------------------------|
|三.|12、经费自给率(%)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
|收 | |----------------------------------------------*100%|
|入 | |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
|指 | | |
|标 | | |
|----|------------------------------|--------------------------------------------------------|
| |13、国家职工人均支出 | 经费支出 |
|四.| (元/人) |-------------------- |
|定 | |国家职工全年平均人数 |
| |------------------------------|--------------------------------------------------------|
|额 |14、国家职工人均会议费支 | 会议费支出 |
| | 出(元/人) |-------------------- |
|指 | |国家职工全年平均人数 |
| |------------------------------|--------------------------------------------------------|
|标 |15、车均燃修费(元/辆) | 燃修费支出数 |
| | |-------------- |
| | |年末机动车辆数 |
|----|------------------------------|--------------------------------------------------------|
| |16、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 |年末在校学生人数 |
|五.| (1: ) |---------------- |
| | |年末教职工总人数 |
| |------------------------------|--------------------------------------------------------|
|辅 |17、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 |年末专任教师人数 |
| | 重(%) |----------------*100% |
| | |年末教职工总人数 |
| |------------------------------|--------------------------------------------------------|
|助 |18、科研人员占职工总人数 | 年末科学研究人员数 |
| | 的比重(%) |----------------------*100% |
| | |年末科研单位职工总人数 |
| |------------------------------|--------------------------------------------------------|
|指 |19、小汽车与职工的比例 | 年末国家职工人数 |
| | (人/辆) |-------------------- |
| | | 年末小汽车数 |
| |------------------------------|--------------------------------------------------------|
|标 |20、文教行政周转金 | 当年实际回收数 |
| | 当年回收率(%) |------------------*100% |
| | | 当年应回收数 |
--------------------------------------------------------------------------------------------------
------------------------------------------------
适用科目 | 说 明 |
----------------|----------------------------|
教育、科学事业费|财政收入指本地区财政可用财力|
| |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行政管理费 | |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行政管理费 | |
| |
----------------|----------------------------|
教育各类学校 |生均支出用事业支出核算 |
| |
| |
----------------|----------------------------|
教育各类学校 |生均公用支出用事业支出中公用|
|支出核算 |
| |
----------------|----------------------------|
计划生育事业费 | |
| |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行政管理费、公检| |
法司支出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经费支出指经常性支出及专项支|
法司支出 |出 |
| |
----------------|----------------------------|
教育事业费 |指教育部门举办的中小学经费支|
|出 |
| |
----------------|----------------------------|
公检法司支出 | |
| |
| |
----------------|----------------------------|
文化、体育、广播|事业支出指单位的经常性支出,|
电影电视(广播电|扣除专项资金支出 |
台、电视台)、技| |
术开发型科研单位|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经费支出指经常性支出及专项支|
法司支出 |出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 |
法司支出 |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 |
法司支出 | |
| |
----------------|----------------------------|
教育事业费 |年末教职工总人数包括民办教师|
|高校、中专、中小学校分别考核|
| |
----------------|----------------------------|
教育事业费 |高校、中专、中小学校分别考核|
| |
| |
----------------|----------------------------|
科学事业费 | |
| |
| |
----------------|----------------------------|
行政管理费 |国家职工人数为编制数 |
| |
| |
----------------|----------------------------|
|考核各地借用财政部文教行政周|
|转金还款情况 |
| |
------------------------------------------------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