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4:50:36  浏览:86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通知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八月十日




保定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河北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0〕第12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依法行政考核,是指考核机关对考核对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依法行政政策、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行的检查、考核、评定及奖惩活动。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政府法制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部署,具体组织考核,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由本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并听取其上级管理部门的意见。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应掌握其依法行政情况,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其上级管理部门。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依法行政考核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公众参与、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地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依法行政考核工作负总责,进行认真部署和督导。
第二章 依法行政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监督。
(一) 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制度。起草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
(二)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市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河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0〕第14号)、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若干规定》(〔2009〕保市府136号)报送备案,对政府法制部门的备案审查意见及时予以处理。完善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和定期清理及评估制度,实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规范性文件每隔2年清理一次。
(三)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公开依法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及时更新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
(四)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问责主体和权限、对象和事由、程序和方式,落实《保定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保市政〔2011〕30号)规定,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应赔偿、违法须追究。
(五)制定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落实依法行政阶段性部署和年度工作任务,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制度和向上一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制度。
第八条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一)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制度廉洁性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明确行政决策权限,完善行政决策规则,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建立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重大决策事项及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采取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及其他有效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三)重大决策事项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会前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九条 规范行政执法工作。
(一)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统一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定期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布本级政府所属行政执法主体及其权限,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明确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职责并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的有关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材料应当按照《河北省行政处罚案卷标准(试行)》(冀法〔2011〕10号)和《河北省行政许可案卷标准(试行)》(冀法〔2008〕20号)的规定立卷归档,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三)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各类行政执法行为的具体情形,明确适用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和方式,规范裁量权的行使。
(四)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统一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未通过考试的不予核发行政执法证件,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行政执法人员持有垂直管理部门依法核发的行政执法证件的,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并接受其执法监督。建立行政执法人员档案,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条 依法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纠纷。
(一)建立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支持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公正、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行政复议案件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审理,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素质,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行政复议与信访衔接机制。
(三)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积极应诉,按规定向法院提交做出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重大行政诉讼案件由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对待人民法院发出的司法建议书。
第十一条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一)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领导班子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等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二)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拟任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
(三)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将法律知识测试列入公务员录用考试内容,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工作的公务员进行专门法律知识考试。
(四)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市、县(市、区)政府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依法行政知识纳入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举办的行政机关培训班教学内容。
第三章 考核方法和程序
第十二条 依法行政考核一般逐级进行。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市政府所属行政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对其所属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考核。
第十三条 依法行政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行政机关自查与上级机关考核、材料审查与实地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法制机构负责制定年度考核方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牵头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考核机关根据被考核单位自查情况和考核需要,在进行考核时可以抽查其下属单位依法行政情况,下属单位依法行政情况与被考核单位的考核结果挂钩。
第十五条 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步骤
(一)被考核单位按照考核工作要求做好自查自评,并于每年12月底向负责考核的法制机构报送书面情况。
(二)考核组到被考核单位,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文件资料、现场考察、走访有关单位和人员、组织民主评议等方法进行考核。
(三)考核组对被考核单位依法行政情况作出评价,报告法制机构,由法制机构作出综合评价,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
(四)向被考核单位反馈考核结果并予公布。
第十六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可采取百分制计分方法,在年度考核方案中设定分值和评分及加分、减分标准。
第四章 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七条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八条 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十九条 对考核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行政行为,考核机关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 财政部等


关于印发《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发改能源[2010]1305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各分局,各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
为了加强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的管理和监督,明确弃置费用提取和具体使用办法,特制定《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 《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管理暂行规定》
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0tz/W020101020400414876523.pdf


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的管 理和监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 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外合 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专 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它海域的海 上油气生产设施终止生产后的废弃处置。
第三条 海上油气生产设施废弃处置应坚持安全第一, 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 污染和损害;应消除或有效降低对其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和海上交通安全的影响。
第四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海上油气生产设施(以下简称“设施”)包括: 海上油井、气井、水井、固定平台、人工岛、单点系泊、浮 式生产储油装置,海底电缆、管道、水下生产系统,陆岸终 端,以及其他水上、水下的油气生产的相关辅助配套设施;
(二)弃置费,是指海上油气田各投资方为承担油气生 产设施废弃处置的责任和义务所发生的,用于井及相关设施 的废弃、拆移、填埋、清理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前期准备等 所发生的专项支出;
(三)作业者,是指按照石油合同的规定负责实施海上 油气田作业的实体;
(四)外国合同者,是指同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石油合同 的外国企业。外国企业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公司集团;
(五)石油合同,是指国家石油公司同外国企业为合作 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依法订立的包括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合同;
(六)国家石油公司,是指依法享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公司;
(七)联合管理委员会,是指国家石油公司和外国合同 者根据石油合同的规定组成并运行的,负责具体执行石油合 同的管理机构。
第五条 海上油气田投资者应按投资比例承担设施废 弃处置的责任和义务,计提弃置费作为环境保护、生态恢复 专项资金。
第六条 企业按照本规定提取的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应 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按照本规定提取的 弃置费的税务处理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章 设施废弃处置的方案和要求
第七条 海上油气田进入商业开发前,作业者应同时编 制总体开发方案和设施废弃处置预备方案。海上油气田投产 三年后,作业者可以修改废弃处置预备方案。 本规定实施前已进入商业开发的海上油气田,作业者应 在本规定实施之日起的两年内,补充编制设施废弃处置预备 方案。 设施废弃处置预备方案应当同时报送国家能源、财政、 税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海上油气田生产设施废弃处置预备方案应当 包括弃置费估算、弃置费筹措方法和弃置方式等内容。
 第九条 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的废弃处置,应当符合国家 海洋主管部门关于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设施废弃处置环 境保护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海上油气田作业者应当在停 止设施生产作业 90 个工作日前向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提出设 施废弃的书面申请,取得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后方 可进行废弃。
   第十条 海上油气田实施废弃处置作业前,作业者应当 根据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的要求编制设施废弃处置 实施方案,并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海上油气田作业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 规范要求编制设施废弃处置实施方案。设施废弃处置实施方 案须包括设施废弃处置方式、作业步骤、安全防护措施、费 用预算等内容。

第十二条 海上油气田终止生产后,如果没有新的用途 或者其它正当理由,作业者应当自终止生产之日起一年内开 始废弃作业。

   第三章 弃置费的计提   
   第十三条 海上油气田作业者负责及时、足额提取设施 弃置费。
  第十四条 海上油气田弃置费应采用产量法或年限平 均法分月计提,计提方式确定后不得变更。 本规定实施后进入商业生产的海上油气田,弃置费自商 业生产的次月开始计提。 本规定实施前已进入商业生产的海上油气田,弃置费自 废弃处置预备方案获得备案的次月起计提。
  第十五条 当海上油气田在商业生产结束时计提的弃 置费不足以承担相应的弃置义务时,不足部分应当按比例一 次性补提。 当海上油气田在商业生产结束时计提的弃置费超过实 际承担的弃置义务时,节余部分应按比例返还。
  第十六条 中外合作油气田的合同生产期结束,国家石 油公司决定继续生产,或者中外合作油气田的合同生产期尚 未结束,外国合同者决定放弃生产,而国家石油公司决定不 放弃时,油气田投资者应共同确认或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评 估油气田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弃置费。 投资者须根据共同确认或评估的储量结果签订协议,明 确约定各自弃置责任和承担弃置费的义务。外国合同者依照 约定结清相应弃置费。
  第十七条 中外合作油气田投资者所承担的废弃费应 当记入联合账簿,可以在石油合同中回收

   第四章 中外合作油气田弃置费的管理
  第十八条 中外合作的海上油气田投资者应当将各自 当月计提的弃置费存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银行。累计计提 弃置费所产生的银行利息作为弃置费的来源之一。上述境内 银行由参与中外合作海上油气田的投资者共同指定。
  第十九条 弃置费存款账户应当按油气田专户管理、专 项使用,由油气田联合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并接受国家能 源和财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 已提取并存入专用账户的弃置费不因资产 负债日对弃置义务进行复核而退还投资者,超过应提部分可 抵减以后年度应提弃置费。
   第二十一条 国家石油公司应当会同其他投资者建立 健全弃置费管理制度,明确弃置费使用、管理的程序、职责 及权限。
  第二十二条 海上油气田作业者在实施设施废弃处置 的前一年度,应当根据设施废弃处置实施方案的要求,编制 弃置费使用计划并提交各投资方审查。 实施设施废弃处置时,海上油气田作业者应根据弃置费 使用计划从存款账户中调拨弃置费用。
第二十三条 非中外合作油气田的弃置费管理比照本 章规定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财 政 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海洋局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三日



药品不良事件民事赔偿法律探讨
A Discussion on Compensation for Injuries of Adverse Drug Event in China


李洪奇


【摘要】
在世界范围内,药品不良事件每年导致数以万计的患者伤残或死亡,引发过严重的社会矛盾,对药品研发生产企业形成了巨大挑战。在我国,一方面制药企业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避风险。一旦发生药品不良事件,企业就要直接面对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而巨额民事赔偿往往成了企业的灭顶之灾。另一方面,由于医药行业的高度专业性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受害者得不到合理救济的情况也不鲜见。
本文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借鉴英美法系的判例原则,从法律层面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民事赔偿问题进行探讨,揭示此类民事纠纷的法律本质,分析其基本概念、法律规定、解决途径、归责原则、法律适用、举证责任、诉辩事由、赔偿原则等,探寻预防和解决药品不良事件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
药品不良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 举证责任 无过错责任 缺陷药品 因果关系 赔偿原则 惩罚性赔偿

【ABSTRACT】
Adverse Drug Events (ADEs) result in tens of thousands injuries and deaths each year and cost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millions for compensation. In China, some of Sizable Adverse Drug Events have posed serious threats to the effort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ses current China’s laws and policies governing ADE and its indemnification, unveils some legal loopholes that bar the satisfactory settlement between the drug companies and the patients who suffer ADE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Hopefully, a more effective resolution for ADEs could be explored and employed.

【KEY WORDS】
Adverse Drug Event (ADE);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burden of proof; No-fault liability; defect drugs; causation; 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 punitive compensation;


医药科技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积极应用现代医药科技成果,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决定,其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然而,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历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时常遭遇到因药品或其他医疗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群体性不良事件,有的已经演变成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如何体现人情关怀、合理合法、积极稳妥地处理药品不良事件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制药企业、受害患者、社会团体以及相关各方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
为探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对不良事件的性质和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

一,药品不良事件的概念和法律属性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所有与药品使用有关的损害性事件,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以及其他一切非预期药物作用导致的意外事件。
就其法律属性而言,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之间有着显著区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是指 "any response to a drug which is noxious and unintended, and which occurs at doses normally used in humans for prophylaxis, diagnosis, or therapy of disease, or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所以不良反应不存在药品本身和用药过程中的过错问题。
在我国,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布 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把不良反应定义为:“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 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004年3月修正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继续沿用这一概念。这一法定概念包含四个要素:一是药品必须合格。假冒伪劣药品及其他不合格药品的人身损害不能认定为“不良反应”;二是用药必须严格符合药品明示的规定,或遵守医师的正确医瞩。不正常、不合理的用药不在此列;三是发生了有害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损害;四是这种有害反应是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者是出乎事先预料的。以上四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可鉴定为药品不良反应。
相对于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被扩大。国际上认可的定义是"any injury resulting from medical interventions related to a drug." 显然,这一定义既包括非人为过失的不良反应,也包括人为过失导致的其他负面药物作用。
为预防和控制药品不良事件,尤其是应对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我国国家药监局于2005年发布实施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将不良事件分为两个等级予以相应级别的响应,同时细化了不良反应类别: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麻醉、精神药品群体性滥用事件;假劣药品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

二,药品不良事件的法律适用和归责原则
实践中引发药品不良事件的人为过失主要集中在药品质量和临床用药两方面。
(一),由假劣药品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
在民法范畴内,由假劣药品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应适用《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
《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产品质量法》第43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由此可见,一旦存在质量缺陷的药品被认定为假药或劣药,假劣药品生产企业就要承担无过错责任,不以其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为要件,企业必须对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二),由药品使用过错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
此类不良事件应当归属医疗纠纷,适用我国现行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条例、法规及部门规章。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不再是患者与药厂,而是患者与医院。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医疗纠纷的案由有三种: 1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2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3 ,一般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三种不同案由适用的法律依次是《合同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法通则》等法律规定。
2002 年 4 月 1 正式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是我国把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适用到医疗领域的侵权行为,只要患者提出侵权事实和理由,医疗机构就必须负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没有过错,否则承担不利法律后果,这种负担举证责任的方式在民事法学上称作“举证责任倒置”。
不难看出,处理由药品使用过错引起的群体不良事件时,除非患者主动适用《合同法》,一般情况下需要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侵权行为发生后,受害人只须证明自己的损害后果与医院有关系,不需要证明医院有无过错,而医院必须证明其行为没有过错,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法律上即推定其有过错。

三,药品不良事件的解决途径
目前我国处理药品不良事件的途径主要是和解、调解和民事诉讼三种,我国尚未建立医事仲裁体系。
(一),双方自动和解
所谓和解是没有第三方介入,双方当事人自己协商谈判,对各自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可分是诉讼前或诉讼中和解。如果是诉讼中和解的,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撤诉后结束诉讼,双方当事人再达成和解协议。由于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所以对双方的约束力很弱。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