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修改〈铜仁市城市客运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6:12:15  浏览:88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修改〈铜仁市城市客运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

贵州省铜仁市人大常委会


铜仁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修改〈铜仁市城市客运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
(1999年9月24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2000年7月26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修定)


  铜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贵州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国办发[1998]69号和黔府办发[2000]1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决定对《铜仁市城市客运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作如下修改和补充:
一、第一条补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我省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经营权有偿使用出让和转让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0]1号”。
二、第八条中“凡在本市范围内办理工商登记的企业(含国营、集体、外商投资、私营企业和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居民.”修改为:“凡在本市范围内办理工商登记的企业(含国营、集体、外商投资、私营企业)或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居民。”
三、第二十条中“经营权转让的增值部分,40%上交市财政,60%归转让方。”修改为:“经营权转让的增值部分,50%上交市财政,50%归转让方。”
四、第三十五条中“违反本规定,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又不能当场处理的,责令其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修改为:“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之规定,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又不能当场处理的,可采取暂扣车辆的行政手段,责令其十五日内到指定部门接受处理。
暂扣的车辆在规定期限内因非自然原因造成的损坏,由扣车方负责赔偿。超过期限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由车主负担。自车辆暂扣之日起,三个月内不接受处理的,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规定拍卖,所得价款扣除拍卖费用后,抵缴规费及滞纳佥和罚款,余款退还当事人。”

五、第三十七条中“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主管单位申请复议”修改为:“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主管单位申请复议。”
本决定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铜仁市城市客运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根据决定作相应的修定,重新公布。

铜仁市人大常委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本溪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

辽宁省本溪市人民政府


本溪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第33号 1997年7月23日)


  本溪市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业经本溪市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以下简称《劳动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第三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本办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市、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对所辖区域内的劳动合同进行指导、审查、监督和管理。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审查
  第五条 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采取欺诈、威胁手段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双方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六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八)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条 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其范畴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限制接触范围的技术信息的经济信息。
  在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具体事项时,需明确泄漏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责任或赔偿的金额。
  第八条 劳动合同可有固定期限,亦可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对在同一单位工作满10年以上和到离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劳动者,如果本人要求,应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九条 企业在实行劳动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时已签订全员劳动合同,合同内容与《劳动法》有关规定一致的,可不重新签订;合同内容与《劳动法》有关规定不致的,可以变更相关内容,涉及条款过多的,应当重新签订。
  第十条 企业固定工在本企业转为合同制的,其工龄连续计算;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按辞退处理,不发生活补助费,但可申请失业保险。
  第十一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应与聘任(委任)其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已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按有关公司法的规定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应到所在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审查鉴证手续。劳动合同文本由签订双方各执一份,用人单位负责存入职工个人档案。
  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认真做好建档、建卡工作。
  第十三条 集体合同的订立与审查,按劳动部制定的《集体合同规定》办理。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终止、续订、变更和解除
  第十四条 劳动合同期满 或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经合同双立当事人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30日内办理续订手续。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因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发生其他情况,经合同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变更合同有关内容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经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十七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其适用范围为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用人单位制定的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本企业规章制度。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因触犯刑律,构成犯罪,被国家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经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减人员的,按《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和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有关条件和程序办理。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6个月内录用人员的, 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否则劳动行政部门不予办理录用和鉴证手续,不予核增工资总额。
  第二十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确认丧失或部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劳动者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征求本单位工会意见(无工会的例外)。
  第二十四条 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发给劳动者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同时报送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仲裁部门、失业保险部门。
  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劳动部门转送劳动者档案。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于合同期内在本市流动,须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再持《劳动合同制职工转移单》同接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失业、养老保险和合同鉴证手续,工龄连续计算。
  劳动者跨市地转移工作单位,须经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协商同意后,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再同接收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跨市地转移工作单位的,必须是城镇户口且在合同期内的劳动者。
  对跨市地转移工作单位的劳动合同制职工,接收地区公安、粮食部门凭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出具的接收证明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行政部门办理鉴证手续,社会保险机构办理退休养老保险基金转移手续。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六条 由于用人单位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30日内不订立劳动合同,或不按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令限期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违反规定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同,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无理拒绝、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职能的,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者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劳动合同的无效或劳动合同履行发生争议,依照《劳动法》有关规定确认处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暂行)》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暂行)》的公告

公告 2008年 第16号


  为指导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确保环境安全,我部制定了《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暂行)》,现发布施行。
  
  附件: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暂行)
  
  



二○○八年五月三十日


  
  

主题词:环保 地震灾区 医疗废物 安全处置 公告
  
  

附件:
  
  

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
  
(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指南适用于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医疗废物和医疗机构废水安全处理处置工作,其他省份地震灾区可在工作中参照采用。
  
  第二条 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的目的是防止医疗废物在收集、暂存、运送和处置过程中造成的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第三条 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处置应遵循适当分类收集,妥善贮存运送,就地集中处置,确保环境安全的原则。
  
  

第二章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


  
  第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临时救护站等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收集管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应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第五条 医疗废物应分置于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HJ 421-2008)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暂不具备条件的,感染性废物可置入固定的无渗漏、带盖容器内;锐利器具用后应及时放入防穿刺、无渗漏的容器内。
  
  第六条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第三章 暂时贮存和运送


  
  第七条 医疗废物产生点应设立暂时贮存场所和贮存容器,设专人管理,不应露天存放。贮存场所应远离居民安置区、饮用水水源。
  
  (一)暂时贮存场所和贮存容器应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志,医疗废物不应与生活垃圾混放、混装。
  
  (二)暂时贮存场所和贮存容器应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墙壁或地面,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三)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八条 医疗废物运送应满足以下规定:
  
  (一)医疗废物运送应使用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GB 19217-2003)规定的专用车辆。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使用防遗撒的封闭式厢式货车或其他车辆,但应在车辆的显著位置粘贴或喷涂医疗废物转运车辆警示标志。
  
  (二)医疗废物运送应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不得与生活垃圾混装、混运。
  
  (三)医疗废物运送路线应避开人口稠密地区;运送车辆每次卸载完毕后应使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第四章 安全处置


  
  第九条 医疗废物应就地安全处置。安全处置应优先采用集中处理处置的方式,包括集中焚烧处置、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化学消毒集中处理等。无法采用集中处置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可采用消毒后就地填埋处置。
  
  第十条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适用于除化学性废物以外的所有医疗废物。对于灾区医疗废物,应重点收集和处置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焚烧处置设施的要求依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GB 19218-2003)执行。
  
  当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时,可采用现有水泥窑等工业炉窑或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进行焚烧。运抵的医疗废物应及时处置。处置场所应设置独立的医疗废物处置区,单独处理医疗废物。处置区应按照第七条的规定进行消毒。
  
  第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消毒处理可采取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和化学消毒集中处理。消毒处理后的废物可按照一般固体废物进行最终处置。
  
  (一)高温蒸汽集中处理适用于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的处理。采用该方法时,应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T 276-2006)的规定。
  
  (二)微波消毒集中处理适用于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的处理。采用该方法时,应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T 229-2006)的规定。
  
  (三)化学消毒集中处理适用于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的处理。采用该方法时,应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T 228-2006)的规定。
  
  第十二条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重灾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可就地处置医疗废物。就地处置医疗废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做毁形处理;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焚烧后的残余物及时填埋;不能焚烧的,采取集中深埋。深埋前,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填埋场地应远离居民安置区、饮用水水源,设置医疗废物专用警示标志明确范围。
  
  

第五章 其他要求


  
  第十三条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及处置装置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穿戴工作服、防护手套和口罩。每次运送或处置操作完毕后立即进行手部清洗和消毒,手部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部消毒剂揉搓1-3分钟。
  
  第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临时救护站等场所产生的废水不得直接外排,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的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如无污水处理设施,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后排放,消毒处理的工艺控制要求为消毒接触时间大于1小时,排放口废水中总余氯浓度达到3~10mg/L。
  
  第十五条 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过程的废气排放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2001)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第十六条 灾后重建时期的医疗废物处置应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环发〔2003〕206号)的要求进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